北京痤疮哪里医院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8740638.html

第一节护理程序

1.护理程序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实施和评价。评估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之中。

2.主观资料,即病人的主诉,包括病人所感觉的、所经历的以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的描述,也包括亲属的代诉,如头晕、麻木、乏力、瘙痒、恶心、疼痛等。

3.客观资料是通过观察、体检、仪器检查或实验室检查所获得的病人的健康资料,如黄疸、呼吸困难、体温39.0℃等。

4.资料的直接来源:护理对象本人是健康资料的直接来源,包括病人的主诉以及护士对病人的观察、体检所获得的资料。

5.现存的护理诊断是护理对象目前存在的健康问题;危险的护理诊断是对现在未发生,但健康症状和生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的描述,若不采取护理措施将会发生问题;健康的护理诊断是个人、家庭、社区从特定的健康水平向更高健康水平发展的护理诊断。

6.护理计划排序原则:优先解决直接危及生命,需立即解决的问题。

7.依赖性护理措施指护士遵医嘱执行的具体措施;独立性护理措施护士在职责范围内,根据所收集的资料,经过独立思考、判断所决定的措施;协作性护理措施指护士与其他医务人员之间合作完成的护理活动。

8.护理诊断的陈述包括三个要素:P(问题),即护理诊断的名称;E(相关因素、病因),多用“与……有关”来陈述;S(症状、体征或实验室、器械检查结果)。

9.护理诊断的陈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①三部分陈述(PES),多用于现存的护理诊断;②二部分陈述(PE),多用于潜在的护理诊断;③一部分陈述(P),多用于健康的护理诊断。

10.护理记录单可采用PIO格式进行记录;P为病人的健康问题;I为针对病人的健康问题所采取的护理措施;O为经过护理后的效果。护考加油站(hkjyz)

第二节护士职业防护

1.护士的职业损伤危险因素主要有:①生物性因素,主要分为细菌和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其中最危险的,最常见的是艾滋病病毒、乙肝、丙肝病毒。②化学性因素,包括化学消毒剂和化疗药物。③物理性因素,分为机械性损伤、锐器伤、放射性损伤、高温性损伤和噪声。④心理、社会因素。

2.发生针刺伤时,应立即用手从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肥皂水清洗伤口,用0.5%碘伏或75%乙醇消毒伤口,并包扎,及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医院和住院环境

1.安排候诊:对高热、剧痛、呼吸困难、出血、休克等病情较重者及年老体弱病人安排提前就诊或送急诊室处理。

2.预检分诊时遇到危重病人,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及抢救室护士。遇意外灾害事件,立即通知护士长和有关科室。对于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分诊到室隔离门诊并做好疫情报告。

3.急救物品管理做到“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安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使急救物品完好率达%。

4.抢救过程中口头医嘱须向医生复诵一次,双方确认无误方可执行。过后6小时内请医生补写医嘱和处方。

5.急救记录包括病人和医生到达的时间、抢救措施落实的时间、执行医嘱的内容和病情的动态变化。护考加油站(hkjyz)

6.一般病室适宜的温度为18~22℃;婴儿室、手术室、产房等,室温调至22~24℃为宜。室温过低时,冷的刺激可使病人肌肉紧张,易受凉。室温过高时,机体散热受到影响,病人感到烦躁,呼吸、消化均受干扰。

7.病室相对湿度为50%~60%为宜,湿度过高时,病人感觉闷热,尿液排出增多,加重了肾脏负担。湿度过低时,空气干燥,水分大量蒸发,可致口干舌燥、咽痛、烦渴。

8.病室及各种溶液适宜温度汇总表

9.病室定时开窗通风,每次30分钟左右。

10.铺床的节力原则:①铺床用物准备齐全,按顺序放置于床旁椅上,以避免取物时往返费时;②铺床时身体靠近床边,上身保持直立,两腿前后分开稍屈膝,以扩大支持面,增加稳定度;③折叠床单时,手不要举得太高,上臂尽可能保持垂直,以缩短重臂,以最小的能量完成较大的工作任务;④利用杠杆作用、扩大支撑面、降低重心减少身体重力线的偏移、尽量使用大肌肉或多肌群、使用最小肌力做功。

11.铺床的目的:①备用床:保持病室整洁,准备接收新病人。②暂空床:保持病室整洁,供新住院病人或暂时离床病人使用。③麻醉床:便于接收和护理麻醉手术后病人,使病人安全、舒适,预防并发症;避免床上用物被污染,便于更换。

12.麻醉床需根据病情铺同侧橡胶单和中单,先铺床中部,根据不同手术部位酌情在床头或床尾部再铺一橡胶单和中单。

第四节入院和出院病人的护理

1.入院病人的护理:①持医生签发的住院证到住院处办理入院手续,危重病人应先由医护人员送入病区再补办入院手续。②根据病情进行卫生处置,急、危、重症及将分娩者可酌情免浴,传染病病人应送隔离室处置。③根据病情采取步行、轮椅、平车或担架护送病人入病房,护送时应注意安全、保暖,输液、吸氧不能中断,保持导管通畅。④用蓝(黑)逐页填写住院病历眉栏及各种表格;用红在体温单40~42℃横线之间纵行填写入院时间。

2.住院病历排列顺序,依次为体温单、医嘱单、入院记录、病史和体格检查单、病程记录、各种辅助检查报告单、护理记录单、住院病历首页、门诊或急诊病历。

3.特级护理适用于病情危重,需随时观察,以便进行抢救的病人。如严重创伤、复杂疑难的大手术后、器官移植、大面积烧伤,以及某些严重的内科疾患。安排专人24小时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

4.一级护理适用于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病人;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病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病人;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病人。每小时巡视病人,观察病情变化。

5.平车运送法:①挪移法用于病情许可,能在床上配合者。②一人搬运法适用于上肢活动自如,体重较轻病人。③二人搬运法适用于不能活动,体重较重病人。④三人搬运法适用于不能活动,体重超重的病人。⑤四人搬运法适用于颈椎、腰椎骨折和病情较重病人。应随时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6.出院病人的护理:①病人出院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出院后在休息、饮食、用药、功能锻炼、定期复查等方面的注意事项。②用红笔在体温单40~42℃横线之间纵行填写出院时间。③注销各种卡片,如诊断卡、床头(尾)卡、服药卡、饮食卡、治疗卡。④病人出院后床垫、被褥、枕芯在日光下暴晒6小时或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传染病病人离院后按传染病终末消毒法处理。护考加油站(hkjyz)

7.出院病例排列顺序,依次为住院病历首页、出院记录或死亡记录、入院记录、病史及体格检查、病程记录、各种检查及检验报告、护理病案、医嘱单、体温单。

第五节卧位和安全的护理

1.去枕仰卧位: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适用于昏迷或全麻未清醒病人、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病人(可防止颅内压降低引起头痛)。

2.中凹卧位:抬高头胸部10°~20°,抬高下肢20°~30°。适用于休克病人。

3.屈膝仰卧位:病人仰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适用于腹部检查病人、导尿病人。

4.半坐卧位:①面部及颈部手术术后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②胸、腹部或心脏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同时可使膈肌位置下降,减轻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利于气体交换,改善呼吸困难。③腹腔、盆腔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松弛腹肌,减轻切口张力,利于切口愈合,同时还可使腹腔渗出液局限于盆腔,防止感染向上蔓延。

5.端坐位:床头抬高70°~80°,膝下支架抬高15°~20°,必要时加床档。适用于左心衰竭、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病人。

6.头低足高位:床尾垫高15~30cm。适用于肺部分泌物引流、十二指肠引流、妊娠时胎膜早破、跟骨及胫骨结节牵引。

7.头高足低位:床头垫高15~30cm。适用于颈椎骨折病人进行颅骨牵引;开颅手术病人;减轻颅内压,预防脑水肿。

8.膝胸卧位:适用于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治疗,矫正胎位不正或子宫后倾,促进产后子宫复原。

9.截石位:适用于会阴、肛门部位的检查、治疗和手术以及产妇分娩。

10.特殊病人更换体位:①手术病人翻身前,应检查伤口敷料,先换药后再翻身。②颅脑手术后病人,头部转动过剧可引起脑疝,导致突然死亡,因此一般只能卧于健侧或平卧。③进行骨牵引的病人,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④石膏固定、伤口较大的病人,翻身后应注意将患处置于合适位置,以防受压。⑤胸腰椎骨折病人,翻身时需要保持患者头颈、躯干、腰部在同一轴线,以免翻转扭曲,加重病情。

11.保护用具的选择:①保护用具目的:防止小儿、高热、谵妄、昏迷、躁动及危重病人因意识不清而发生意外。床档用于保护病人、预防坠床;约束带用于躁动或精神病病人;支被架用于肢体瘫痪、极度虚弱病人,用以防止盖被压迫肢体,烧伤病人暴露疗法时保暖。②制动性保护具只能短期使用,需定时松解(每2小时1次),保持肢体功能位。③用约束带时局部必须垫衬垫,松紧适宜,经常观察皮肤颜色(每15~30分钟1次),必要时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护考加油站(hkjyz)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1.压力蒸汽灭菌法是热力消毒灭菌法中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临床应用广泛;压力达~kPa,温度达~℃,保持20~30分钟,可达到灭菌效果。

2.煮沸消毒法适用于耐湿、耐高温物品,如金属、搪瓷、玻璃及橡胶类,不用于外科手术器械消毒。

3.燃烧法常用于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品,如污染纸张、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感染的敷料以及某些金属器械或搪瓷类物品急用时,锐利刀剪禁用此法,以免锋刃变钝。

4.紫外线消毒灯悬吊照射,有效距离为25~60cm。消毒时间须从灯亮5~7分钟后开始计时。照射后应开窗通风。臭氧灭菌灯消毒,消毒结束后30分钟方可进入

5.过滤除菌:用于手术室、烧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

6.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戊二醛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的消毒与灭菌,如纤维内镜;福尔马林适用于不耐高温,对湿、热敏感且易腐蚀的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不用于空气消毒;碘酊用后须用75%乙醇脱碘,其刺激性强,不适用于黏膜及敏感部位的皮肤消毒;乙醇用于皮肤、物品表面、医疗器械的消毒。

7.空气消毒常用消毒剂:2%过氧乙酸:8ml/m3;纯乳酸:0.12ml/m3,加等量水;食醋:5~10ml/m3,加水1~2倍。

8.铺好的无菌盘和一次性口罩有效期为4小时;开启后的无菌包、一次未用完的无菌溶液有效期为24小时;未被污染的情况下,无菌物品的有效期为7天。

9.无菌持物钳使用的注意事项:①无菌持物钳只能用于夹取无菌物品,不能夹取未经消毒灭菌的物品,也不能夹取油纱布。②取、放无菌持物钳时应闭合钳端,不可触及其浸泡消毒部分。③取远处无菌物品时,应将无菌持物钳放入容器一同搬移使用。④使用完无菌持物钳后立即放回容器内。⑤无菌持物钳及其容器应定期消毒。浸泡存放时,一般病房每周更换一次,手术室、门诊换药室、注射室等应每日更换一次。

10.取用无菌溶液的注意事项:①倒溶液时,溶液瓶应与无菌容器保持一定距离,不可触及无菌容器;也不可将无菌敷料或非无菌物品堵塞瓶口倒液,或伸入无菌瓶内蘸取溶液。②翻转盖瓶时,手不可触及瓶塞盖住瓶口的部分。③无菌液体一经倒出,即使没用也不能倒回瓶内。

11.戴无菌手套的注意事项:①手套外面为无菌区,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已戴手套的手不可接触未戴手套的手及手套的内面。②手套破损或不慎被污染,需立即更换。

12.隔离区域的划分:①清洁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值班室、更衣室、库房、配餐室。②半污染区:有可能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化验室、病区内走廊。③污染区: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区域和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病房、处置室、病人洗手间等。护考加油站(hkjyz)

13.隔离消毒的原则:病人接触过的物品或落地的物品均视为污染,病室及病人接触过的物品消毒后方能带出,病人的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经处理后方可排放;隔离病室应每日空气消毒和物体表面消毒;传染性分泌物、排泄物3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或已度过隔离期,医生开出医嘱后方能解除隔离。

14.终末消毒处理:终末消毒是对转科、出院或死亡病人和所在病室、用物及医疗器械进行的消毒处理。死亡的病人,需用消毒液擦拭尸体,并用消毒液浸湿的棉球填塞口、鼻、耳、肛门、阴道,伤口更换敷料,并用一次性尸单包裹,送传染科太平间。

15.隔离技术是将传染病病人、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防止病原体的播散。

16.严密隔离:适用于传染病强或传播途径不明的疾病,如鼠疫、霍乱、非典型肺炎。病人住单人病房,不得离开病室,不得随意开启门窗,禁止探视。

17.呼吸道隔离:适用于病原体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等。

18.消化道隔离:适用于病原体通过污染食物、食具、手及水源,并经口引起传播的疾病,如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19.昆虫隔离:适用于病原体通过蚊、虱、蚤等昆虫传播的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斑疹伤寒等。

20.保护性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下或极易感染的病人,如严重烧伤、免疫缺陷、脏器移植、白血病或早产儿等。病人住单人房间。

21.隔离衣应长短适宜,遮住工作服。衣领上及内面不得污染。穿好隔离衣后,双臂保持在腰部以上,视线范围以内。挂在半污染区的隔离衣,应清洁面向外;挂在污染区的隔离衣,应污染面向外;使用避污纸时,应从上面抓取,不可掀页撕取。

第七节病人的清洁护理

1.口腔护理适用于高热、昏迷、危重、鼻饲、禁食、口腔疾患、术后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其目的是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预防或减轻口腔异味,清除牙垢,增进食欲,确保病人舒适;评估口腔内变化,提供病人病情动态变化的信息。

2.口腔护理常用溶液:①生理盐水用于清洁口腔,预防感染;②复方硼酸溶液(朵贝尔溶液用于轻微抑菌、除臭;③1%~3%过氧化氢溶液用于口腔感染有溃烂、坏死者;④1%~4%碳酸氢钠溶液用于真菌感染;⑤0.02%呋喃西林用于清洁口腔,广谱抗菌;⑥0.02%氯己定(洗必泰溶液)用于清洁口腔,广谱抗菌;⑦2%~3%硼酸溶液用于酸性,起抑菌作用;⑧0.1%醋酸溶液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⑨0.08%甲硝唑溶液用于厌氧菌感染。

3.口腔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昏迷病人禁忌漱口,需用开口器从臼齿处放入,牙关紧闭者不可用暴力助其开口。有活动义齿者应先取下,浸于冷水杯中备用。长期应用抗生素和激素者,观察口腔内有无真菌感染。

4.头发护理:在梳头时如遇长发或头发打结不易梳理,可由发梢开始梳至发根。可将头发绕在手指上,用30%乙醇湿润打结处。

5.床上擦浴时室温22℃以上,水温以皮肤温度为准。脱衣服时先脱近侧,后脱远侧,有外伤者先脱健侧,后脱患侧。穿衣服时先穿远侧,再穿近侧,有外伤者先穿患侧,再穿健侧。为预防压疮的发生,可酌情在骨隆突部位用50%乙醇按摩。擦洗过程中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并避免着凉。

6.压疮发生的原因:力学因素、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营养状况、年龄、体温升高、矫形器械使用不当、机体活动及感觉障碍、急性应激因素等。其中力学因素包括垂直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对局部组织的持续性垂直压力是造成压疮的最主要因素。

7.压疮易发生的部位:①仰卧位:枕骨粗隆处、肩胛部、肘部、脊椎体隆突处、足跟,最常发生于骶尾部。②侧卧位:耳廓、肩峰、肋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及内外踝处。③俯卧位:面颊部、耳廓、肩峰、髂前上棘、膝前部及足尖处。④坐位:坐骨结节处。护考加油站(hkjyz)

8.压疮的预防:①去除病因,做到“七勤”,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勤交班。②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应经常变换卧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每30分钟翻身一次;使用石膏、夹板、绷带时所加衬垫应平整、松紧适度,必要时可应用减压敷料和减压床垫。避免或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翻身时避免拖、拉、推动作。③避免局部不良刺激,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对长期卧床者可施行温水擦浴,局部按摩时蘸少许50%乙醇,促进血液循环。

9.压疮淤血红润期:局部受压皮肤出现红、肿、热、触痛或麻木,皮肤表面未破坏,为可逆性改变。措施:去除病因,防止局部继续受压,避免摩擦、潮湿等刺激,增加翻身次数。

10.压疮炎性浸润期:红肿部位继续受压,静脉回流受阻,受压皮肤表面转为紫红,皮下产生硬结,表皮出现水疱。水疱易破溃,显露出潮湿、红润的创面,病人感觉疼痛。措施:保护皮肤,避免感染。除继续加强淤血红润期处理措施外,未破的小水疱可用无菌纱布包扎,减少摩擦,预防感染,促进自行吸收;大水疱应先消毒局部皮肤,再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不可剪去表皮,表面涂消毒液,用无菌敷料包扎。若水疱已破溃,应消毒创面,再用无菌敷料包扎。

11.压疮溃疡期:浅度溃疡期浅层组织感染,脓液流出,溃疡形成,病人感觉疼痛加重;坏死溃疡期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和向周围及深部扩展,常达骨骼。措施:及时解除压迫,清洁创面,去腐生新,促进愈合。

12.晨间护理包括:协助病人留取标本、更换引流瓶、口腔护理、整理床单位、注意观察病情、整理病室等,其中不包含发放口服药。

第八节生命体征的评估

1.生命体征正常范围:①体温:口温平均值为37℃(范围在36.3~37.2℃),肛温37.5℃(范围在36.5~37.7℃),腋温36.5℃(范围在36.0~37.0℃)。②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次/分。正常情况下,脉率与心率一致。③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收缩压90~mmHg,舒张压60~89mmHg,脉压30~40mmHg。④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节律规则。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2.人体的散热方式主要包括辐射、对流、蒸发及传导。当外界温度低于人体温度时,辐射为机体主要散热方式;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蒸发为人体唯一散热方式。

3.体温过高常见热型:①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肺炎等。②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③间歇热: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迅速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或数天的间歇后,再次发作,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等。④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4.体温过高的护理措施:①体温过高时采取合适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体温超过39.0℃,选用局部冷疗,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时,选用全身冷疗,可用乙醇拭浴或温水拭浴。行药物或物理降温半小时后测量体温。②密切观察,高热病人应每隔4小时测1次体温,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2次;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及出汗等体征。③嘱病人卧床休息,减少能量消耗。做好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病人如伴寒战,应及时调节室温,注意保暖。④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病人少量多餐、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

5.体温测量注意事项:①测温前,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水银柱应在35℃以下。甩体温计时要用腕部力量。②精神异常、婴幼儿、昏迷、口鼻腔手术及呼吸困难、不能合作的病人,不宜测口温。若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计,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再口服牛奶或蛋清延缓汞的吸收。③腋下出汗较多、消瘦不能夹紧体温计,以及腋下有炎症、创伤或手术病人不宜测腋温。④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以及腹泻的病人不宜测肛温。

6.脉率异常:①速脉:成人脉率>次/分为速脉,见于甲亢、发热、休克、心力衰竭、大出血前期病人。②缓脉:成人脉率<60次/分为缓脉,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减等病人。

7.脉搏节律异常:①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代偿性间歇,亦称过早搏动或期前收缩。多见于各种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的病人。②脉搏短绌:即绌脉,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常见于心房纤颤病人。

8.脉搏强弱异常:①洪脉:脉搏强而大。见于高热、甲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病人。②丝脉;即细脉,脉搏弱而小。见于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主动脉瓣狭窄病人。③交替脉:脉搏一强一弱交替出现而节律正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病人。④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急促有力。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病人。⑤奇脉;即吸停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病人。

9.脉搏测量注意事项:①首选诊脉部位为桡动脉。为偏瘫病人测脉搏,选择健侧肢体。②正常脉搏计数半分钟,将所测得数值乘2即为脉率。脉搏异常或危重病人测1分钟。若脉搏细弱触不清,则用听诊器听心率1分钟代替触诊。③脉搏短绌者由两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起”、“停”口令,两人同时开始,测1分钟。记录方法:心率/脉率。护考加油站(hkjyz)

10.高血压分级:成人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称为高血压。高血压主要分为3级: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范围在~mmHg,舒张压范围在90~99mmHg;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范围在~mmHg,舒张压范围在~mmHg;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11.血压生理性变化:①年龄:新生儿血压最低,儿童血压比成人低。②性别:同龄女性血压比男性偏低,但更年期后,女性血压逐渐增高,男性差别较小。③昼夜和睡眠:血压凌晨2~3时最低,上午6~10时及下午4~8时各有一个高峰,晚上8时后血压呈缓慢下降趋势。④环境:寒冷刺激下,血压可略有升高;在高温环境中,血压可略有下降。⑤部位:一般右上肢血压高于左上肢,下肢血压高于上肢。

12.血压测量影响因素(肱动脉):①体位:手臂位置应与心脏、血压计“0”点呈同一水平。坐位平第4肋,仰卧位平腋中线。肱动脉位置高于心脏水平,测得血压值偏低,反之,则偏高。②袖带下缘距肘窝2~3cm,松紧放入一指为宜。过紧测得的血压值偏低,反之则偏高。③选择合适的袖带,袖带宽度应为上臂长度的2/3。袖带过宽测得血压值偏低,反之则偏高。④放气时速度以每秒水银柱下降4mmHg为宜。放气太慢,测得舒张压偏高,放气太快则会导致猜测血压值。⑤为偏瘫病人测血压,应选择健侧。⑥对需密切观察血压者,应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13.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主动脉硬化等病人;脉压减少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主动脉瓣狭窄等病人。

14.呼吸节律异常:①潮式呼吸:又称陈-施氏呼吸,呼吸由浅慢逐渐加深加快,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然后呼吸暂停5~20秒后,再重复出现上述过程,周而复始。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病人。②间断呼吸:即毕奥呼吸,规则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比潮式呼吸更严重,见于临终病人。

15.呼吸困难:①吸气性呼吸困难:见于喉头水肿、气管有异物病人。②呼气性呼吸困难: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病人。③混合性呼吸困难:见于重症肺炎、广泛性肺纤维化、大面积肺不张、大量胸腔积液病人。

16.呼吸测量方法:护士在测量脉搏后,手仍保持诊脉姿势,观察病人胸部或腹部起伏,一起一伏为一次。一般病人观察30秒,测得数值乘2,呼吸异常病人或婴儿应测1分钟。危重病人呼吸微弱,可用少许棉花置于病人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的次数,计时1分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kbjkw.com/kjschl/909710.html
------分隔线----------------------------